如果你很早就开始储蓄并投资时,当你存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你的钱会自动帮你准备好所需的生活花费。这就像有幸生在一个好人家,有一个富有的亲戚每月会固定送上生活所需一样,你甚至不需寄感谢卡,或是在他们生日时去应酬他们,这不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此时,你完全享有经济独立,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让你的钱留在家里,代你去上班赚钱。当然,如果你没有及早储蓄,并且每个月固定拔出一笔钱做投资,那么这一切将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一个“甲上”的情况是,你一边储蓄一边投资部分收人;“乙下”的情况是你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为止;“丙下”的情况是把所有的钱花光,并且欠了信用卡公司一大笔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付出一笔利息,也就是你不是让你的钱去赚钱,而是让他人来赚你的钱。
从西尔斯百货到贝壳石油,许多公司都发行信用卡,为的就是希望你最好不要一次付清所有账款。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等于用自己的钱先帮你付款,也就是贷款给你。这些公司的如意算盘是,用非常高的利息来吸收你的资金,这个利息可能高达年息18%以上。这个回报率非常高,高到比从股票市场里获利还要更快更高。对这些信贷公司而言,你―消费者,就是一种比股票回报率更好的投资工具。
当你买了一个价值400元的电视机,假设你用信用卡付账,付出18%的利息,则你等于是付出一笔年息72元的贷款;而如果你每个月只付最低付款额,让这笔贷款持续拖着,则最后你可能撼花800元去买一个价值400元的电视机。成千上万的信用卡爱好者似乎还没想通这个道理,要不然美国就不会有高达3400亿美金的延迟信用账款搁在银行了。据估计,1995年就有高达450亿美元的信用卡利息送进信用卡公司的口袋。这意味着每年人们付出了450亿元的代价,为的就是在还没进帐之前,及时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代价不可谓不高。
“马上享用”(Instant Gratification)这个意念使许多人愿意花上相当高的代价去取得它。电视上常可看到许多折扣广告,有些消费者往往为省下那几块钱,马上冲进商店里面,用信用卡买上一个电视,结果到最后他们却很可能是付上双倍的价格去买该项商品。不过,即使如此,这些消费者却是眼都不眨一下,花得十分心甘情愿。
45年以前,当大来卡(Diner’s Club)尚未问市前,消费者大都是等到手头上有钱的时候才去消费。为了买一部电视、家电用品、家具,或是出国旅游,即使必须省吃俭用长达6个月、9个月,甚至是几年,也在所不惜,他们都是耐心地存够了钱才去做,永远不需为付出利息而担心。
储蓄是投资的基础
你相不相信,即使没有马上享用,从前那种先储蓄后消费的方式也是相当具有满足感的。当你在存钱预备买任何商品时,你会在客厅里幻想着拥有登视,甚至一个洗衣机,或是一套衣服时的满足感,这种臆想,其实也有它令人快乐的地方。
怎么讲呢?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牺牲及努力,才能得到一样想要的东西时,这其中隐含了很大的成就感。从前的人并不喜欢跟银行借钱,因此当他们付完所有的房屋贷款时,通常会举办一个大型的同欢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庆祝。美国人是从60年代才始习惯使用信用卡,到了80年代,许多人己经把他们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以及信用额度用到极限。
这是所谓“J等”的情形,许多家庭不是让钱在银行里替他们赚钱,而是让银行来赚他们的钱。如果这些利息全是拿来付房屋贷款倒还无伤,因为不动产具有保值对抗通膨的作用,但如果是拿来付汽车、家用电器,或是衣服、电视的贷款,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因为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缩水的。
负债可以说是存钱的倒数;负债越多,你的财务状况越糟。不仅是全美国的家庭碰到这种困难,就连美国政府也无法置身事外。美国政府本身就是个欠债大王,不仅每1块钱税收就要拿出15美分的钱去还利息,这个利息负担还越来越重,因为入不敷出,使政府的债务越来越吃紧。除了税收外,其他不足的开销便向民间的个人、退休准备金、银行,甚至外国政府去借。政府每年都在提平衡预算的方案,但是年复一年,多达1000亿、2000亿,甚至3000亿的新债不断积累在旧债上面。

假设你去年用信用卡买了1000美元的货品,今年则使用900元的信用卡签账额度,则每个人都会说你今年的债务增加了900美元,你总共积欠信用卡公司1900美元的债务。、但是,华盛顿的官员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的想法是,令年的债务比去年减少厂100美元,因为相对于去年所欠的1000美元债务,今年只增加了900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官员经常洋洋得意地自我陶醉在预算减少的喜悦中,他们从来不去检讨预算为什么逐年在增加。今年他们会说预算赤字“减少”,因为和前,一年所增加的2500亿相比较,今年只增加2000亿美元。实际上,债务根本没有减少,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或是子孙的子孙,要去为这些庞大的债务付出高额的代价。这些债务不会自动消失,除非政府能够学会量入为出的美德,收多少花多少。政府这样的做法可说是一个错误的示范,严重地警惕我们千万不可重蹈复辙。
美国曾经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不管哪个阶层的人,大家都很有储蓄的美德,并且尽可能地把每分辛苦赚来的钱存在银行定存里。当你的储蓄产生利滚利的效应时,就可以很容易地存下一笔钱付房屋头期款,或是购买商品及作为家庭急用金;同时,银行也可以拿来借贷给需要买房子,或是想要扩张企业的人。
如果一个国家拥有高储蓄率,他们就有多余的钱修道路、架设电线电话、盖厂房、买器材,或贷款给有创意的企业家们,使他们有能力制造更价廉物美的商品。日本就是个典型例子。日本在二次大战之后几乎经济破产,战后他们从制造简单的塑胶玩具或是小装饰品出发,重整百业,当时“日本制”的商品简直是劣等品的代名词。曾几何时,美国公路上每三台车就有一部是日制车,每两户就有两台日本制电视,“日本制”一跃而成高品质高科技的同义词。
日本能够从战后破灭的经济中迅速复苏,完全归功于它的高储蓄率。美国在这方面还有待加紧脚步,前人的储蓄美德几乎已荡然无存,当美国人民的储蓄率达4%时,其他国家像是德国、日本、中国、印度的储蓄率已高达10%、20%,甚至更高。事实上,美国人最拿手的,就是借钱买一些他们不太付得起的商品。
所以,应尽可能的储蓄,不仅可帮助你自己,也等于间接地帮助你的国家。储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率比较表。

年度 货币基金回报率 活期储蓄回报率 通货膨胀率 
1975 6.4 5.25 9.1 
1976 5.3 5.25 5.8 
1977 5.0 4.9 6.5 
1978 7.2 5.1 7.7 
1979 11.1 5.2 11.3 
1980 12.7 5.2 13.5 
1981 16.8 5.2 10.4 
1982 12.2 5.5 6.2 
1983 8.6 5.5 3.2 
1984 10.0 5.5 4.3 
1985 7.7 5.5 3.6 
1986 6.3 5.5 1.9 
1987 6.1 5.3 3.7 
1988 7.1 5.5 4.1 
1989 8.9 6.1 4.8 
1990 7.8 5.8 5.4 
1991 5.7 4.3 4.2 
1992 3.4 2.9 3.0 
1993 2.7 2.5 2.8 
1994 3.8 2.6 3.0